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药用大豆油和食用大豆油的区别

药用大豆油和食用大豆油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5-04-07点击次数:181
药用大豆油食用大豆油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生产标准

  • 食用大豆油:执行的是食品相关标准,如 GB 1535《大豆油》。该标准对原料、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如酸值、过氧化值等)、卫生指标(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规定,以保障其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适合人类食用。

  • 药用大豆油:遵循药用级别的标准,如中国药典中对药用大豆油的要求。其在原料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更为严格,对杂质、微生物限度、热原等指标有严格限制,以确保用于制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原料要求

  • 食用大豆油:原料大豆一般来自普通的农业种植,对其品种、产地等要求相对宽松,主要关注原料的新鲜度、无霉变及无农药残留超标等,以保证食用油的品质和安全性。

  • 药用大豆油:通常会选用特定品种的大豆,且对原料的产地、种植过程中的农药使用、肥料施加等有更严格的监控。原料需经过更精细的筛选和检验,确保无杂质、无变质,以保证药用大豆油的高质量和稳定性。

生产工艺

  • 食用大豆油:生产工艺包括筛选、轧胚、蒸炒、压榨或浸出、精炼等步骤,精炼过程主要是去除杂质、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以提高油的品质和稳定性,满足食用要求。

  • 药用大豆油:在食用大豆油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更高,通常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车间中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还会增加一些特殊的处理步骤,如采用更精密的过滤技术去除微小杂质,采用更严格的灭菌工艺等,以确保产品达到药用级别的纯度和质量标准。

质量检测

  • 食用大豆油:主要检测项目包括感官指标(色泽、气味、滋味等)、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等)、卫生指标(重金属、黄曲霉毒素、溶剂残留等),以判断其是否符合食用标准。

  • 药用大豆油:除了检测食用大豆油的相关指标外,还需重点检测热原、微生物限度、不溶性微粒等指标。热原检测是确保药用大豆油用于注射等用途时不会引起发热反应等不良反应,微生物限度检测则严格控制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数量,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用途

  • 食用大豆油:主要用于烹饪、食品加工等领域,为人们提供能量和营养。可用于煎、炒、炸、凉拌等各种烹饪方式,也可作为食品工业中的原料,如用于制作糕点、饼干、方便面等食品。

  • 药用大豆油:主要用于制药工业,作为药物的溶剂、脂肪乳剂的原料或药用辅料等。例如,用于制备软胶囊、注射用脂肪乳剂、外用制剂等药品,以发挥其在药物传递、营养支持和皮肤保护等方面的作用。